我與《濮陽日報》同齡,我們相互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從孩童到少年,到青年到壯年……
當我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爸爸就時常翻閱報紙。那時,爸爸是濮陽市甲醇廠的一名員工,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翻閱最新的《濮陽日報》。這是爸爸的專屬時間,沒有人能打擾。
上小學時,我寫的一篇作文刊登在《濮陽日報》上,爸爸夸我有文學細胞,讓我對寫作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直到高考時,我的作文幾乎都接近滿分。每當拿起書本,總能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那時候,我并不知道這份對文字的熱愛,會在日后成為我教育事業(yè)中的寶貴財富。
2016年5月,伴隨著兒子的出生,我閱讀了大量的育兒書籍,并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工作中,我致力于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把寫教育隨筆作為日常教育反思的一種形式,我寫的《育兒經(jīng)中的教學小故事》《從書中找答案》《戲曲臉譜對小學生傳統(tǒng)文化及美術教育之意義》等文章相繼在《濮陽日報》刊發(fā)。我得以將自己的教育感悟、育兒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的人了解教育的美好和挑戰(zhàn)。這些故事或許微不足道,但它們卻是我與學生之間最真摯的情感交流。
多年來,《濮陽日報》不僅為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更成為我教育事業(yè)中的一位良師益友。在這個平臺上,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記錄和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展望未來,我將繼續(xù)堅守教育初心,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書寫出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為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帶來希望和光明。王婷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