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專輯承載一段記憶,一份報紙見證時代變遷。報紙里有大城市的命運,也記錄著個體的成長軌跡。憑借著“小文章”與你邂逅,感恩你帶來的溫暖與力量,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踩著青春的尾巴遇見你
2011年冬,我大四,有幸進入濮陽日報社當實習生,跟隨記者前輩跑新聞,雖然稿件見報短短幾行,但是每一字都凝聚著筆者的考量,這背后的心路歷程更是精彩!
市里的元宵節(jié)民俗表演活動人山人海,為了占取最佳位置,我和記者前輩早早起來去現(xiàn)場采風,手持采訪證的我頓感底氣十足,觀看了精彩的舞龍、踩高蹺等民俗表演,采訪了演員背后的故事?;顒咏Y束后,馬不停蹄回到單位寫稿,記者前輩從標題的制作、稿件的邏輯結構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又對我的稿件逐字逐句修改。第二天,看著署有自己姓名的稿件被印在報紙上,心里既溫暖又欣喜。幾個月的實習經(jīng)歷,采訪、寫稿、讀報,體會到了新聞工作者的辛苦,也感受了新聞的魅力。
相隔百里卻擋不住相互照亮
2016年,我報考了特崗教師并順利上岸。在聽到自己所分配學校的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搜索地圖:距家50余公里讓我惴惴不安。報到第一天,趕趟似的上完一天的課,獨自一人留在校園徘徊,想起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朝氣蓬勃,想起孩子們純真的眼神,自己被感染、被熏陶,激動又興奮。忽然,一陣電話鈴聲響起,是《濮陽早報》的編輯打來說我投的稿件被采用了,有時間來領樣刊和稿費。遙在百里之外的我,突然有了一股更加向上的力量,此后每一個夜晚,備課之余,我堅持學習,堅持讀報,摘抄金句;堅持寫文章,投稿……做特崗老師的日子里,我?guī)ьI學生不斷成長、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得到了未曾謀面的《濮陽日報》的編輯和記者老師無私的幫助和支持,我經(jīng)常把原稿和發(fā)表的文章進行對比,看修改后好在哪里、妙在何處,從中學習,受益匪淺。
人生換場 再續(xù)“善”緣
2020年,我參加省考,成了一名公務員。年底,單位舉辦家風故事征文,我寫了第一篇微型小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并把稿件投到《濮陽日報》金堤副刊。一個月后稿件刊發(fā)了,標題改為《積善》。我手捧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報紙,反復研讀編輯老師精心修改后發(fā)表的文章,感覺比原稿簡潔流暢許多。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是母親,其他的人物角色原型是老家的親戚街坊,鏈接一經(jīng)分享便在“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里引起小小的轟動。那一天晚上,汽車行駛在公路上,透過車窗,我們一邊貪婪地欣賞著“月掩金星”的天文奇觀,一邊聆聽著母親給兒子描繪的老家舊時光,在那舊時光里,我找到了向善的源泉,是鄉(xiāng)親的熱情互助,是長輩的諄諄教誨,是歲月沉淀下的淳樸民風,而現(xiàn)在家族向善的種子已經(jīng)埋入兒子的心田……
這十三年里,我經(jīng)歷了畢業(yè)、考編、考公等重要的人生階段,而每一個轉折點都有你的見證;這十三年里,你完成了從傳統(tǒng)紙媒到現(xiàn)代融媒的華麗蝶變,你是這座城市的名片,我也借著你的光淬煉成長!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