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京報》報道,日前杭州28歲女生許艾菲因發(fā)微博記錄她捐獻造血干細胞過程而走紅網(wǎng)絡(luò)。
“捐髓記”之所以走紅網(wǎng)絡(luò),與許艾菲靚麗的外表、陽光的生活等因素不無關(guān)系。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網(wǎng)民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普遍缺乏了解,這個微博起到了釋疑的作用。
過去,談起骨髓捐獻,很多人避而遠之。在他們的印象中,需要在骨頭上穿刺、然后抽取骨髓,會伴隨劇痛,對身體的傷害也較大。其實,骨髓捐獻并非直接抽取骨髓,而是通過刺激骨髓生產(chǎn)更多造血干細胞,再從血中采集這些細胞,在操作上與獻血的區(qū)別不大。因此,近年來多采用“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說法來消除人們的偏見。
許艾菲“捐髓記”的可貴之處在于,她客觀描述了捐獻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包括腰部等處較為強烈的酸痛感等,她也毫不諱言四天時間自己的手臂扎成了“馬蜂窩”。用真實的感受來代替正統(tǒng)的宣傳,反倒減輕了公眾的顧慮,讓公眾產(chǎn)生了恰當?shù)摹邦A期”。
白血病等疾病最徹底的治療辦法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據(jù)稱,我國目前有超過6萬名患者在等待配型移植,雖然捐獻者也有230多萬,但由于配型成功率極低,捐獻者的數(shù)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擴大捐獻者的隊伍已成當務之急。
從這個層面上說,“捐髓記”走紅就是最好的宣傳,用真實感受給潛在捐獻者吃一顆“定心丸”,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捐獻的隊伍當中。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