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是萬千海內(nèi)外張姓華人魂牽夢縈之地,自1995年至今,先后有海內(nèi)外華人2000余個團隊5萬余人次來此祭拜。
2017年4月,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認定研究中心認定濮陽縣為中華張姓祖根地。該中心是國內(nèi)唯一的、權(quán)威性的認定機構(gòu)。此次認定,對統(tǒng)一海內(nèi)外張姓族人祖根地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余載執(zhí)著溯源張姓始祖揮公
4月25日,位于濮陽縣城東南的張揮公園,松柏森森、花草疊翠,殿宇巍峨、陵墓高縱,文化氣息十分濃郁。公園占地1488畝,是國內(nèi)最大的姓氏始祖公園。4月28日,2018中華張姓拜祖大典暨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lián)誼活動紀念慶典將在此舉行。屆時,1000余名海內(nèi)外張姓華人將進行祭拜活動。
天下姓氏各有其源,宗族文化璀璨斑斕。姓氏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存在,不僅是代代相傳的血脈延伸,也包含著生生不息、斑駁陸離的歷史剪影。
中華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遙遠的傳說時代,人們對張姓起源的諸多問題知之甚少、爭論頗多。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了“中華第一龍”,全國考古、史學界的專家學者聚焦濮陽上古文化,民間張姓起源濮陽的傳說進入專家的視野。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原所長謝鈞祥經(jīng)過潛心研究,提出了“張姓源于濮陽”的論斷,引起了海內(nèi)外張姓族人的強烈反響和濮陽市、縣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拉開了我市張姓文化研究的序幕。
1994年11月,濮陽縣委宣傳部牽頭成立張氏起源考察小組。1997年12月,濮陽縣成立中國濮陽張姓研究會。20余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會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
1994年10月、1995年3月,濮陽縣先后兩次邀請省內(nèi)外知名歷史、考古、族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舉行張姓起源學術(shù)研討會。會上,大家對“揮公為張姓始祖,張姓源于濮陽、根在濮陽”這一基本問題達成共識,并確定4月28日為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日。專家學者朱紹侯、周寶珠、陳昌遠、謝鈞祥、程有為、王大良等發(fā)表了一大批有見地的學術(shù)論文,尤其是朱紹侯的《張姓祖根在濮陽》、謝鈞祥的《張姓始祖與張姓名人》頗具影響。
1995年4月、6月,濮陽縣有關(guān)人員專程赴北京匯報張姓研究的情況,得到了有關(guān)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和大力支持,其中有13位學者欣然為濮陽命筆題詞。后來,這些專家學者的題詞均被刻石立碑,組成了張揮公園名人題詞碑碑林。 1998年2月,在濮陽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關(guān)大隊揮公墓古遺址,濮陽縣重修了揮公墓,為全世界張氏宗親尋根拜祖提供了必備的場所。張揮公園的主體建筑是揮公陵園,另有揮公大殿、揮公墓、揮公墓碑、祭祀廣場、揮公雕像、文化碑林、功德碑林等。
20余年來,中國濮陽張姓研究會出版了14期專業(yè)期刊《張姓文化》,發(fā)表有關(guān)張姓文化研究論文100余篇;研究會工作人員出版10余部以張姓文化研究為主題的書籍。2016年,“張姓祖根”微信公眾號和中華張姓網(wǎng)站開通。同年,我市拍攝中國首部張姓始祖歷史人物數(shù)字電影《弓從天降》。這些都記錄了我市張姓文化研究工作人員的心血與汗水,也見證了我市姓氏文化研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點點滴滴。
濮陽成為張姓宗親的精神家園
千百年來,祖居中原的張氏部分先民因受水災、戰(zhàn)亂的影響,被迫遷至全國各地,繼而星散至東南亞各國及世界各地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海外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張姓人?!睋?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共有張姓人口1.2億,是世界第一大姓、國內(nèi)第三大姓。
隨著張姓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對外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濮陽作為張姓祖根地的理念在海內(nèi)外張姓宗親中逐漸深入人心——
1993年,中國百家姓電視專題片首集《張氏源流》在我市拍攝。專題片播出后,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特別是時任省委書記李長春出訪東南亞,把該片贈送給了新加坡時任內(nèi)閣資政李光耀,在東南亞產(chǎn)生了尋根熱潮,海內(nèi)外許多張姓人士紛紛表示要到濮陽尋根拜祖。
自1995年以來,我市先后成功舉辦了中華張姓文化尋根聯(lián)誼大會、中華張姓始祖揮公清明公祭大會、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大會等系列活動。其中:1998年11月,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世界張氏總會會長張曉卿蒞濮尋根拜祖;2001年4月,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思卿到濮陽參加拜祖紀念活動;2005年4月,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克輝到濮陽參加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并為揮公金身塑像揭幕、植紀念樹;2010年4月,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梅穎到濮陽參加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大會并植紀念樹。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