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這是不屈不撓、長期奮斗的果實,更是啟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fā)的動員。近期,本報記者深入一批有代表性特色村進行調(diào)研采訪,讓鏡頭和筆觸聚焦普通百姓和新時代的奮斗者、實干家,記錄勠力同心邁向全面小康的拼搏與奉獻。今日起,本報刊發(f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diào)研行”系列文章,以此展示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呈現(xiàn)我黨帶領(lǐng)人民群眾為實現(xiàn)全面小康而奮斗的非凡歷程。
東張村坐落在范縣新區(qū)與王樓鎮(zhèn)之間,南枕342國道,西依范莘公路,四通八達,出入便捷。初秋九月的一天,我們從342國道拐向范莘公路,前往東張村采訪。道路兩旁,黃熟的稻谷豐收在即,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左側(cè)不遠處,一渠黃河水與我們同行。它出彭樓灌區(qū)北上,一路匍匐逶迤,沿途潤澤田禾,澄沙汰礫的過程中,漸成一股清流。至東張村,折身轉(zhuǎn)向一個45米寬的大灣,回環(huán)往復中,水面陡然變得開闊,形成一個新的引黃灌區(qū)。于是,飛鳥云集,魚翔淺底,林木蔥蘢,荷塘連片。
一堵墻迎立在村口,上寫“水韻康莊 柳溪小鎮(zhèn)”8個大字。柳溪小鎮(zhèn)是省水利廳與范縣王樓鎮(zhèn)共同打造的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以東張村為中心,涵蓋附近的趙海、孫劉黃、大趙等7個村莊,總面積2.66平方公里。這溪水全長6.7公里,與范縣新區(qū)的范水河連為一體。放眼望去,但見白墻黛瓦滿目,紅花綠柳拂面。岸邊有人在垂釣,水上有人在劃船。無論是移步小橋流水,還是憑欄亭臺樓榭,都讓人心生恍惚,仿佛置身江南魚米之鄉(xiāng)。
東張之最
東張村不大,共108戶468人。截至2018年,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共8戶28人。它可能不是我全市沿黃三縣最小的村莊,但一定是個特色分外鮮明的村莊。這特色首先表現(xiàn)在姓氏上,108戶的戶主清一色姓張。所以村會計張文記說:“見了俺村男的,你不用打聽,年齡大的只管喊老張,年齡小的只管喊小張,保準不會出錯?!?/p>
一村人其實是一家人。多少年來,人們按輩分取名,按輩分稱呼,世代更替,長幼有序。王樓鎮(zhèn)包村干部史翠霞說:“因為一村人是一家人,無論干什么事,最容易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擰。別的地方需要跑斷腿、磨破嘴才能落實的工作,這里打一聲招呼,工作就能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了?!?/p>
村“兩委”班子團結(jié),是一個堅強有力的戰(zhàn)斗堡壘,堪稱東張村另一個分外鮮明的特色。王樓鎮(zhèn)辦公室主任劉洪璞說:“這些年,周圍村莊的村“兩委”都換過好幾茬了,就東張村是個例外。支書張存勝一口氣干了36年,婦女主任黃愛芬一口氣干了35年。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他們?nèi)罕娀A(chǔ)厚實,深得縣、鎮(zhèn)領(lǐng)導賞識?!?/p>
“除了這些,”黃愛芬扳著指頭說,“俺村還是周圍村莊最早進行農(nóng)村集體產(chǎn)權(quán)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轉(zhuǎn)最早,宅基地統(tǒng)一規(guī)劃最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起步最早,更是最早實行垃圾分類,完成廁所改造,健全污水設(shè)施的。上個月剛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這個月又被評為全省鄉(xiāng)村旅游特色村。俺村的‘最’和‘第一’多了去啦,名聲響亮,連俺娘家那邊的人都有點眼氣哩?!?/p>
黃愛芬說著笑起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娘家在山東省古云鎮(zhèn)。聽上去很遠,實際上沒遠到哪去,雞犬之聲相聞,中間只隔著一道金堤。所謂“一腳踏兩縣,一街跨兩省”,又所謂“山東省里有個河南縣,河南縣里有個山東鄉(xiāng)。山東鄉(xiāng)里有個河南村,河南村里有個山東人”等生動形象的說法,指的就是豫東魯西接壤、黃河與金堤河之間的這片區(qū)域。
因為是鄰居,更因為親戚里套著親戚,這塊地方的人說起籍貫歸屬來,一般不說山東、河南,那顯得生分、隔閡、不靠譜。真有哪個冒失鬼這樣說了,會有人錯愕、詫異,疑心他是個智商不在線的二半吊子,或者干脆問他,啥山東、河南啊,我咋沒聽說過?說成從魯國、衛(wèi)國來的,豈不是顯得更遠點兒!多少年來,雙方共飲一河水,共趕一個集,互通有無,往來貿(mào)易,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從睦鄰友好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介紹起彼此,不約而同地說上堤、下堤。這一親切樸素的說法見證著兩省人民和諧相處的智慧和情同手足的關(guān)系,就像在說一個村子的前街、后街一樣。
住得近,彼此通婚是自然而然的事。姻緣是大事,兒女是寶貝。無論地理上多近,嘴上說得多親密無間,這通婚也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一般是下堤的閨女嫁到上堤來,很少有上堤的閨女嫁到下堤去。
下堤是個籠統(tǒng)的說法,泛指臨黃堤與北金堤之間這片偌大的區(qū)域,涉及新鄉(xiāng)、安陽、濮陽和山東聊城金堤河以南的莘縣、陽谷等地。1951年,為預防黃河異常洪水,國務(wù)院在此開辟設(shè)立北金堤滯洪區(qū)。秦始皇跑馬修堤的典故,據(jù)說也始于這里。秦統(tǒng)一六國初期,黃河濮陽段連年決口,泛濫成災,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秦始皇提出“南修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的戰(zhàn)略防御方案,并沿著黃河北岸策馬揚鞭,從西南至東北,一口氣奔騰了100多公里。將士民夫順著他的馬蹄印,挑土運石,修筑了這條堤壩。命名金堤,是取固若金湯的意思。設(shè)立北金堤滯洪區(qū)是國家犧牲局部、保全大局的一個非常舉措,一旦黃河發(fā)生特大洪水,下游堤防受到嚴重威脅,這片土地上的人就得緊急疏散遷移,這片土地就會被分流的洪水分分鐘淹沒。范縣老縣城為什么會設(shè)在山東省境內(nèi)?蓋因要備不時之需。
水火無情,還有比合情合理合法地淹沒你的家園更恐懼的事沒?所以,把閨女從下堤嫁到上堤,也算是民間積極防洪抗汛所采取的基本路線。但也有例外,像黃愛芬這樣,從上堤嫁到了下堤。
事實證明,她還嫁對了。
事實還證明,她本身也是一個“最”,是北金堤滯洪區(qū)形成以來,東張村從上堤娶來的最早的媳婦之一。現(xiàn)在,情況似乎顛倒了過來,她可沒少介紹娘家的姑娘嫁到這里。
輪椅上的見證者
東張人有目共睹,老村室后面的一間房子,燈光常常亮到很晚,甚至天亮。日久天長,這間房子的燈光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溫暖,柔和,照徹人心,與注視它的目光互為默契。大伙兒清楚,這是一束帶領(lǐng)全村干部群眾一起追夢的燈光,只要它亮著,便意味著夢圓小康的藍圖又勾畫得更清晰更明朗起來了。
那間房子里住的是省水利廳派駐東張村第一書記王海東。
1.83米的大個頭,卻心細如發(fā),對東張村每一家每一戶的情況都了然于心,甚至諳熟東張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是王海東留給我們的印象。
王海東今年43歲,因為稍瘦,尤顯得身材欣長。走訪東張村當日,他去縣里開會了。次日一早,我們找到他的時候,他正扎著圍裙煮面條。我們很快知道,他不吸煙,不嗜酒,是個典型的素食主義者,一日三餐吃面條。改善伙食的時候,也不過是煮比面條細一些的掛面,佐餐小菜一般是他從家里帶來的糖醋淹蒜或醋泡花生?!俺悦鏃l簡單,”王海東說,“從做到吃,再到洗涮碗筷,基本上15分鐘就搞定了?!?/p>
“王書記在吃喝上不講究,”背后傳來一個聲音說,“在工作上可沒得說,又勤懇又踏實。以前我差不多是這村里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現(xiàn)在換成王書記了。常常太陽還沒出來,他就開始領(lǐng)著一大群孩子讀書背詩了?!?/p>
循聲望去,一個搖著輪椅的老人來到門口。我們剛才在街頭向他打聽駐村第一書記王海東的住處時,他要陪著來,我們見他行動不便,只請他說個大體位置就行了,不用領(lǐng)路,沒想到這會兒跟過來了。王海東忙越過我們走過去說:“是文玉老哥,快進來,快進來。你吃飯沒?正好趕上飯點了,我再多下點面條,咱倆一塊吃。”
不用說,這個文玉老哥也姓張。他一邊擺著手說吃過飯了,一邊又笑著補充說:“按說我這貧困戶不該說,但現(xiàn)在生活確實好了,就算沒吃的,也有點吃不慣這清湯寡水的面條了。”
張文玉說,早先不知道王海東不吃葷,還以為他把好吃好喝的都送給了他們這些貧困戶,自己卻不舍得吃、不舍得喝哩。他一直跟隨弟弟張文獻一家人吃住,距此不遠,就隔著一條胡同。有一次家里來親戚,燉了條黃河大鯉魚,鮮香撲鼻。他讓侄子給王海東送去一碗魚身上最好的肉,還特別叮囑說,放下碗就趕快跑回來。結(jié)果跑得再快也沒用,魚又被原封不動地送回來。后跟別的鄰居一交流,也有過送這肉那肉都送不出去的情況,才知道人家是真吃素。
可能就因為行動不便,張文玉十分健談。他今年75歲,是村里的五保戶,也是村里目前唯一的貧困戶。他的腿因小時候患過脊髓灰質(zhì)炎落下后遺癥,屬一級殘疾。他說,要談村莊的變化,他得算比較有發(fā)言權(quán)的人。因為一年四季,搖著輪椅去樹蔭下乘涼或去墻根兒下曬暖,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內(nèi)容。乘涼或曬暖的過程中,一切盡收眼底?!霸郛敳涣肃l(xiāng)村真行(振興)的建設(shè)者,”張文玉有些自嘲地說,“總還能當一個見證人吧?”
在張文玉的理解里,正在實施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也許就是鄉(xiāng)村真行戰(zhàn)略。他說,他清楚地記得,過去黃河一發(fā)水,全村的人就要撇家舍業(yè)地往上堤遷,根本沒有安居樂業(yè)的概念,是個典型的懼水村。別人再懼水,好歹還可以拔腿就跑,他一個殘疾人,一到這時就會成為家人的累贅。真是恨不得讓一頭攮到大水里,就此一了百了。直到2015年,省水利廳開始結(jié)對幫扶東張村,這提心吊膽的日子才算結(jié)束。
張文玉告訴我們,到王海東這兒,已是省水利廳派駐東張村的第四任第一書記。無論哪任書記,都是他的座上客。不光送吃的穿的,還送輪椅、空調(diào)、電視、太陽能熱水器、全自動凈水器,還改造修繕了他的屋子,還為他落實了“兩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為照顧他的弟弟安排了公益崗位。他的生活一天天改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斑@才吃飽了撐的閑不住,”張文玉笑呵呵地說,“要當什么見證人?!?/p>
閑不住的張文玉每天都早早地起來,把輪椅搖到街頭,再搖到巷尾,眼看著一任任第一書記帶領(lǐng)大伙硬化路面、安裝路燈、改造廁所、美化坑塘、修渠架橋、植樹造林,硬生生地把一個懼水村變成了一個澇能排、旱能灌的親水村。“我咋說也是黃土埋到脖子里的人了,”張文玉說,“說不準哪天就要去南北坑里見爹娘了。我是給爹娘添麻煩最多的孩子,也是爹娘最心疼的孩子。二老走時,誰都放心不下我,不是怕大水把我沖跑,就是怕大水把我淹了。我得趁自個還有這口氣,好好看看這一切。好在見爹娘的那一天,告訴他們,我這些年生活得不賴。我還要告訴爺爺奶奶,告訴那里的每一個祖先,黃河水不可怕,它早被治得沒脾氣了。它就在咱村里流著,清清亮亮,有魚有蝦。”
農(nóng)技培訓
東張村東頭有一所現(xiàn)代化設(shè)施水準高、功能齊全的農(nóng)民技能培訓學校。它是省水利廳聯(lián)合王樓鎮(zhèn)政府投資興建的一個脫貧攻堅項目,既壯大了東張村的集體經(jīng)濟(租賃使用費每年10萬元),也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自2019年10月運營以來,學校已累計培訓月嫂、電商、電焊、烹飪,以及電子元件維修和特色種植、養(yǎng)殖等技術(shù)學員1.5萬多人次,幫助數(shù)千名學員赴北京、鄭州、廣州等地就業(yè)和在本地創(chuàng)業(yè)。學校負責人張瑞沖說,這些培訓都是免費向當?shù)厝罕婇_放的,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縣農(nóng)業(yè)局、縣國土局,以及縣殘聯(lián)等單位牽頭組織生源。來自鄰村的殘疾姑娘孫小蕓說:“不花一分錢就學習了網(wǎng)絡(luò)創(chuàng)業(yè)技術(shù)不說,縣殘聯(lián)還給發(fā)了一袋復合肥,真是以前連想也不敢想的事。”
家住村子南頭的張寶鉛,今年67歲。他的脫貧過程有些艱辛,中間有反復。他兒子是個聾啞人,一級殘疾,基本上沒有勞動能力。但在省水利廳和縣、鎮(zhèn)、村的幫扶下,他家也于2017年摘掉了貧困帽子。剛想喘口氣,他的妻子不幸患上腦梗死,造成偏癱,不僅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連一句囫圇話也說不成了,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照顧,家庭因此返貧。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蓖鹾|說,“張寶鉛的情況雖屬個例,但也提醒我們,扶貧攻堅的同時,必須高度警惕因病、因?qū)W、因災返貧。只有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才能增強他們的內(nèi)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睘樽屵@個家庭早日走出困境,防止其再次返貧,村里用足用活了幫扶政策,除了為其落實了殘疾人保障資金等政策,還給張寶鉛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保潔員崗位。與此同時,聯(lián)系鄰村的惠盈經(jīng)濟合作社、朝峰經(jīng)濟合作社、普惠源有機農(nóng)業(yè)示范園,安排他去干零活,以勞動力入股,參與年終分紅。他過去養(yǎng)過牛,可能防疫措施不到位,中途有牛生病傷亡。村里安排他去農(nóng)民技能培訓學校聽課,學習養(yǎng)殖技術(shù),并聯(lián)系鎮(zhèn)衛(wèi)生院和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的工作人員,定期為他的家人進行健康體檢,定期為他的牛免費檢疫防疫。
2019年年底,張寶鉛再次成功脫貧?,F(xiàn)在,他養(yǎng)了大小六頭牛,頭頭膘肥體壯。一頭??少u一兩萬元,一頭母牛就是一個小銀行。有這六頭牛,生活就有了奔頭。張寶鉛天天早起晚睡,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養(yǎng)牛這活兒看著簡單,”張寶鉛說,“實際上門道也不少,不學點新本事還真不行哩?!?/p>
找水之痛
東張村的耕地集中在村子南頭,100畝一方的稻田共6方。在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實行多年的今天,土地早化整為零了,已很難看到這樣大規(guī)模的地塊。放眼望去,綠浪起伏,稻花飄香,整齊劃一,蔚成氣象。
“俺村流轉(zhuǎn)土地的時候,”張存勝說,“周圍村莊還沒這說法。當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有這個說法,只是先這么做了?!?/p>
張存勝說,大約是2000年,農(nóng)村實行稅費改革,村民開始大規(guī)模進城務(wù)工。但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每到三夏三秋農(nóng)忙時節(jié),村民得趕回來收麥子種麥子。影響務(wù)工收入不說,糧食的收成也不一定比往返路費多。而且,城里的工作不等人,等你忙完地里的活,人家那兒已換人了,得重新再找工作。里里外外的損失加起來,實在入不敷出。怎樣把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他們放心務(wù)工,早一天脫貧致富,他這個當家人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為支書,他清楚自己是不能外出打工的,主要黨員干部也不能。凡種過地的人都能算清一筆賬,刨去成本,麥秋兩季只能賺一季,滿打滿算一畝地不過收入七八百元。那能不能由村兩委出面,替大家種地,并根據(jù)這個實際情況,每畝地給大家800元補償,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呢?為此,他先后三次組織召開村“兩委”擴大會,但每次意見都不一致。有人說,當干部不圖名利也便罷了,哪能再反過來出苦力,那不成了過去給地主扛活的!還有人說,咱村這地,不沙就堿,不澇就旱,真能種出寶來,誰還去打工?他問大家這個想法錯不錯,大方向?qū)Σ粚?,大家都說想法不錯,大方向也對,就是有點難。他說:“只要想法不錯,大方向也對,難點怕什么。我先表態(tài)了,我?guī)ь^給大家種地?!?/p>
“結(jié)果呢?”張存勝自問自答著說,“只帶動了一個剛。”
剛的全名叫張存剛,現(xiàn)任東張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村委會副主任,那時只是一個與會的黨員代表,還很年輕,剛二十出頭,經(jīng)濟上還沒有獨立。種人家的地,講好是要先給人家錢的,要不怎么能算解除人家的后顧之憂呢?他好說歹說做通父親的工作,從家里拿出2500元給張存勝說:“這錢的事,千萬別叫俺娘知道?!睆埓鎰僖宦牐指袆佑中乃?,差點沒當場落淚,大手一揮說:“不要你的錢,你只管跟著我干就行了?!?/p>
張存勝怎么也不會想到,讓張存剛跟著自己干的頭一個事,是差點弄丟了人家的小命。那些年,東張村真是不澇就旱。一旱,濮東干渠的水就不夠用了,上游的人攔住水不放,下游的人干著急。一個深秋的夜晚,他估摸著上游澆地的人該睡著了,喊上張存剛到上游去找水扒水。也就是把人家攔水的泥巴或門板扒開,或干脆堵住人家澆地的口子,讓水快點流過來。為這渠水,上游下游的人經(jīng)常斗嘴扯皮。那晚月黑風高,他們倆一人扛一把鐵锨,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十多里地。雖然有一把手電筒,一則不舍得耗電,二則怕光亮驚醒了別人,所以兩個人寧肯摸著黑走。因為水流量小,沿渠地頭的人家挖了不少土井子,有的一人深,有的比人還深,用來存儲水,再用水桶從土井子里舀水澆地。有一個土井子,張存勝僥幸繞過去了,張存剛卻一腳踩空,連人帶鐵锨都掉到了井里。兩個人之間有一段距離,張存勝已隱約看見渠水的亮色了,知道水源就在前方,一邊加快了腳步,一邊頭也不回地催張存剛快點跟上。但是沒回音,一扭頭,才發(fā)現(xiàn)人早沒影了。還沒反應(yīng)過來怎么回事,聽見張存剛拖著哭腔喊他:“哥哥救救我,我掉井里了?!?/p>
張存勝那個驚啊,非同小可,也不顧得省電了,按亮手電筒就往回跑。幸好那個土井子里沒多少水,張存剛只是弄濕了衣服,沾了一身泥巴,另被自己的鐵锨把撞了一個包。要是被鐵锨頭撞著,就不知是啥情況了。他把張存剛拽上來,就地捧起沙土往他衣服上搓,以圖快點搓干。雖然傷得不重,但受驚嚇不輕,張存剛期期艾艾地說:“哥,咱這找水扒水的日子啥時候是個頭?。俊?/p>
張存勝也迷惘啊,但還是一邊用沙土搓他的衣服,一邊給他打氣說:“只要大方向不錯,咱就一直往前走,總有走到頭的時候?!?/p>
張存勝原本想成立個組織,把村里的土地都代管起來的,沒想到難度這么大。他們只好一步步來,先從左鄰右舍那兒轉(zhuǎn)包了30畝地,幸好沒賠,來年擴大到50畝,再一年到100畝。接下來,他們不僅種了本村的絕大部分土地,還種了鄰村的400畝土地?,F(xiàn)在,村里成立了河南東張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紅。而且,土地流轉(zhuǎn)作為土地改革的一種新趨勢,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流轉(zhuǎn)開來。2018年11月,東張村領(lǐng)取了全國首批、全省首張農(nóng)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登記證書。今年5月,張存勝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稻鴨共作
有一片明顯高出一大截子的稻子,高2米左右,穗長粒多,惹人注目。張存勝說,它就叫巨人稻,是我國水稻育種研究領(lǐng)域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良海水稻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由于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強,巨人稻的植株營養(yǎng)充足,莖稈壯實,葉片寬大,抗病抗倒伏能力強,可畝產(chǎn)1000公斤以上。
除了巨人稻,張存勝還種了十多種優(yōu)質(zhì)高效的品種稻。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么大一片地,從種到收,全部實行機械化作業(yè)。地是用衛(wèi)星定位的激光平地機平的,橫平豎直;麥稻種子都是用旱育直播機播種的,省時省力省水。日常灌溉、滅草、殺蟲等環(huán)節(jié),只需要一個半人管理。整片土地分小麥、水稻兩季輪作,小麥的秸稈養(yǎng)育稻子,水稻的秸稈再反哺小麥?!爸挥邢葘崿F(xiàn)農(nóng)業(yè)的機械化,”張存勝說,“才能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的現(xiàn)代化。今年收麥子的時候,我們的收割機上午10點下地,到晚上8點,這600畝麥子已顆粒歸倉。恁到收稻子的時候再來看吧,也保管恁眨巴眨巴眼的工夫,就能看見稻子變成大米了?!?/p>
稻田上有一塊大型的標識牌,上寫“國家重點計劃研發(fā)項目”。張存勝告訴我們,這600畝稻田,平常就一個申姓技術(shù)員在管理。那半個人,是他自己。平常村務(wù)再繁忙,他也會抽空來稻田看看。如果說還有參與稻田管理的力量,那就是田間地頭的成千上萬只鴨子了。
既謂生態(tài)有機大米,自然不能濫施農(nóng)藥、化肥。張存勝說,肥料還好說,病蟲害防治是一大難關(guān)。但種了這許多年的地,他也算半個土專家了,對付起蟲子來,有一整套的看家本領(lǐng)。稻田四周是等距離排列的粘蟲板,張存勝稱其為第一道防線。無論外來的還是本稻田的,但凡會飛會爬的蟲子,一般就在這里被攔截伏擊了,不足為害。如果有漏板之蟲,還有第二道防線,是田間同樣等距離排列的太陽能滅蚊殺蟲燈。最難擺弄的是一種叫稻飛虱的蟲子,在白露與秋分之間出沒,規(guī)模龐大,繁殖力強,一只稻飛虱一次可以產(chǎn)下幾十只幼卵,可防不可治。它們附著在稻子根部以上二厘米處,吸食稻稈的汁液,就像人身上的虱子吸食血液一樣。粘蟲板、殺蟲燈雖然只能誘捕一小撮稻飛虱,無法消滅其主力,但它們會提供稻飛虱開始活動的信息。所以,每天早晨起來看粘蟲板、看殺蟲燈,他稱之為看蟲象,是他和申技術(shù)員的必修課,就像天文學家看星象一樣。
“一旦發(fā)現(xiàn)稻飛虱怎么辦呢?”張存勝說話有一個習慣,喜歡自問自答,果然聽見他又說,“這就該動用我們的第三兵團了,上水,集結(jié)鴨子下田。我們的鴨子早訓練有素了,從這頭撲騰到那頭,絕對是地毯式作戰(zhàn),別說小小的飛虱,再大的蟲子也脫不了成為它們的美餐?!?/p>
稻鴨共作的結(jié)果是,鴨子叫柴鴨,鴨蛋叫柴鴨蛋,大米叫生態(tài)有機大米,價格都比普通的同類產(chǎn)品貴一兩倍,卻照樣走俏市場。稻鴨共作離不開水?!八畯哪膩砟??”張存勝說,“一是抽地下水,一是引黃河水。這兩大水源都是省水利廳送來的,先是幫我們打了六眼深井,又把水渠修到田間地頭,只要摁一下開關(guān),就能自流灌溉了?!?/p>
“當初俺倆黑燈瞎火地去找水扒水的時候,”一旁的張存剛接過話茬說,“做夢也想不到會有今天。”
國學進村
“子曰:‘弟子……’預備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100多個來自東張、趙海、孫劉黃等村莊的孩子和家長自帶馬扎、小椅子和小凳子,橫成行、豎成排地坐在柳溪小鎮(zhèn)的廣場上,跟著國學誦讀志愿者抑揚頓挫地朗讀《論語》。讀到亢奮處,還會齊刷刷地站起來,聲情并茂,感人至深。
這是王海東組織發(fā)起的“國學進村,晨讀經(jīng)典”活動。今年7月,他買了一批包括《論語》《三字經(jīng)》《千家詩》等在內(nèi)的國學典籍,邀請著名國學講師經(jīng)濤來東張村講授國學經(jīng)典和親子教育課程,吸引了附近村莊的數(shù)百名孩子和家長到場聆聽。從那以后,晨讀國學經(jīng)典便成為這里的日常功課,不僅有附近學校和幼兒園的老師加入進來,還有專門從縣城趕來的老師和學生。
“清起來空氣新鮮,大聲讀書益腦益智。”今年75歲的張文秀說,“帶小家伙來讀國學經(jīng)典,比讓他睡懶覺或玩手機強多了?!?/p>
張文秀是東張村2019年度評選的模范公公。他家四世同堂,有5個兒子5個兒媳,一大家人從沒紅過臉、拌過嘴。他先是帶大了6個孫子1個孫女,如今又開始帶重孫子了。他說,這兩三個月的書念下來,小家伙明顯懂事多了,天天搖頭晃腦地“子曰”“子還曰”,把人逗得合不攏嘴。大趙村的金大娘是帶著6歲的外甥女來的。她說,這里風景優(yōu)美,學習氛圍濃厚,她們已連續(xù)來這里念了一個多月的書了。要是哪天她不想來,外甥女還不愿意,小大人一樣地跟她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叫她這個當姥姥的也很受教育。
一開始,王海東說,他只是想在東張村搞這個活動,豐富一下本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沒想到會把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吸引過來,并且還越來越影響深遠。暑假的時候,天天有三五百人。可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有多么強大,歷久彌新;可見人們內(nèi)心向上向善的美好愿望千年一脈,從未間斷?!皣鴮W進村,晨讀經(jīng)典”活動的開展,在增強群眾文化自覺、堅定群眾文化自信的同時,也為鄉(xiāng)風文明建設(shè)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現(xiàn)在,每天6時至7時,瑯瑯書聲喚醒紅彤彤的日出,潺潺溪水映照金燦燦的朝霞,千條萬條的柳絲下面老少捧讀國學經(jīng)典的場面,為美麗的東張又添上一道充滿人文色彩的風景。
王海東的案頭,擺放著一本制作精美的東張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暨追夢小鎮(zhèn)親子旅游度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他說,這個項目是在東張村坑塘治理和水系連通工程,特別是在柳溪小鎮(zhèn)已發(fā)揮出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的基礎(chǔ)上,為進一步發(fā)揮經(jīng)濟效益,因地制宜地提出并進行規(guī)劃的。項目不新占耕地,不污染環(huán)境,旨在變公園為景區(qū),打造星空藝術(shù)館、追夢島、國學堂、水稻科普教育基地等景點,增強休閑度假、親子旅游、國學教育、拓展訓練等功能。只有將鄉(xiāng)風文明與產(chǎn)業(yè)興旺、生態(tài)保護等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推動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從根本上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讓東張村更宜業(yè)、更宜居、更宜游。
引來的黃河水已清明如鏡,但東張人還在追夢。拿張文玉的話說,就是“這氣象,可不就是鄉(xiāng)村真行”?。ㄓ浾?楊少軍 劉文華)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