潴瀧河流到清豐縣雙廟鄉(xiāng)東北,繞一個大彎,幾乎包圍了這個叫沙格寨的村子。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沙格寨憑借獨特的地形地貌,曾是冀魯豫軍區(qū)后勤部所在地,村里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支前故事。戰(zhàn)爭年代三面河、一面沙的天然屏障,和平時期卻成了制約發(fā)展的天然瓶頸,村偏地貧,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沙格寨由一個支前先進村變成了一個深度貧困村。329戶1246口人的沙格寨,截至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50戶483人。
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打響以來,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村“兩委”審時度勢,積極搶抓市、縣、鄉(xiāng)全域旅游大發(fā)展機遇,一手打造紅色文旅高地,建設美麗鄉(xiāng)村,一手抓產業(yè)扶貧,大力發(fā)展食用菌種植和加工。截至2019年年底,除因完全喪失勞動力的特困供養(yǎng)戶2戶2人外,全村其余貧困戶已全部精準脫貧。
12月22日,冬至剛過,記者赴沙格寨采訪時耳聞目睹了一些趣事兒,令人品咂再三,久久回味。
閑不住的“大畫家”杜建祥
杜建祥是清豐縣人民法院派駐沙格寨村第一書記?!跋氘斈?,老區(qū)群眾為支前捐糧捐物,為掩護傷病員舍生忘死,為革命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讓老區(qū)群眾受窮,單從感情上講就接受不了。”
有感情,駐起村來才能真正撲下身子;有感情,扶起貧來才更有責任擔當。杜建祥是從2015年開始來沙格寨駐村的,可以說已是半個沙格寨人。他諳熟村里的每一條胡同每一堵墻,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都知根知底。5年來,他帶領干部群眾挖掘整理紅色文化資源,修繕革命舊址;這家出那家進,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建檔立卡完善精準扶貧脫貧信息;彎腰進菜棚,俯身察苗情,邀請專家傳授技術,協(xié)助申請扶貧貼息貸款,逐一破解群眾養(yǎng)殖種植難題;慰問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兒童,倡導鄉(xiāng)村文明風尚;墾荒育林,興辦企業(yè),改造危房,整治村容村貌,著力提升干部群眾的精氣神……用村民孫訓杰的話說:“自杜書記來到俺村,都沒見他消停過,比俺莊稼人還閑不住哩?!笨煅钥煺Z的村民劉清芬接過話頭說:“杜書記就像個神奇的大畫家,眼看著就把村子給描紅畫綠了。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人來俺村旅游。群眾時光一天比一天好,手頭一天比一天闊綽?!?/p>
黨報公眾號的鐵桿粉絲周芳友
記者一到沙格寨,57歲的村支書周芳友便熱情迎了上來,忙不迭地領著記者看村容村貌:冬至已過,但沙格寨依然松竹翠綠,綠籬茂盛。巷口和臨街的墻上,不時可見軍民魚水情深的雕塑和繪圖。進村不遠是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大街,冀魯豫軍區(qū)后勤基地的舊址群就集中在這條街上,有冀魯豫軍區(qū)后方醫(yī)院、軍民劇社、支前物品展覽館,以及傅家選將軍故居等,如今大多已整舊如舊,給人以歷久彌新之感。村頭是200畝的森林公園,村口占地25畝的文化廣場平坦寬闊,文化體育設施一應俱全,老人孩子各取所樂、怡然自得……
來到村室,記者通過加其微信好友,吃驚地發(fā)現周支書每日必瀏覽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來了!新聞早班車”,微信相冊幾乎清一色是該公眾號推送的“早安寄語”。點開一幀是這樣的:“……當我們發(fā)現方向有誤時,與其一意孤行,不如停下腳步,思索、調整,然后再出發(fā)……”再點開一幀是這樣的:“……圓規(guī)可以畫圓,因為腳在走,心不變。為什么有些人不能圓夢,因為心不定,腳不走。奇跡還有個名字,叫努力……”問其緣故,他說,這些寄語都見解精辟、微言大義,能量滿滿、時讀時新。轉發(fā)到朋友圈,希望勉勵干部群眾的同時,更多地鞭策、啟迪、提升自己?!班l(xiāng)村振興、‘十四五’規(guī)劃、新發(fā)展格局……現在新生事物太多了,不學習,俺怕落到群眾后邊?。 庇浾咧匦麓蛄窟@個高高瘦瘦的漢子,感覺藏在他滄桑容貌中的,還有穩(wěn)健、精干、練達和睿智。
自家門口迷路的周憲章
車載導航提示:“到達目的地,目的地位于道路左側。導航結束,期待下次再見?!?/p>
麥忙時節(jié),在外打工的周憲章趕回家來收麥子,歸心似箭,巴不得跟一路饒舌聒噪的導航早一點“再見”。要不他也舍不得跟人家拼車,從市長途汽車站徑直乘出租車往家趕。欲速則不達。他跳下車一看,儼然從一個城鎮(zhèn)到了另一個城鎮(zhèn),第一感覺就是下錯了地方,忙又拉開車門說:“錯了,錯了,這不是俺村,再往前走走看?!彼緳C也不熟悉這一帶的地形路線,跟他說不清,只得拉上他繼續(xù)走。一直駛到2公里外的單拐村,周憲章才想起自家那個叫沙格寨的村子在單拐西面,而車子還在往東開,免不了又一驚一乍地緊急叫停:“往回開,往回開……”就這樣兜兜轉轉的,車子再次來到剛才的路口,情形陌生如前,跟記憶中的破敗故鄉(xiāng)死活對不上號兒。周憲章為難死了,下車不是,不下車也不是。心急火燎之間,突然看見一位鄰居開著三輪車拉一車麥子從身邊駛過,不由大喜過望,一邊揮手喊鄰居等等他,一邊回頭對司機說:“對不起了兄弟,弄不好這還真是俺村哩?!?/p>
這是發(fā)生在前年夏天的事情,至今為村民津津樂道。問起那天的情景,正在村文化廣場打掃衛(wèi)生的村環(huán)衛(wèi)工周憲章自嘲地笑了,比比畫畫地說:“就是村口這一片把我弄暈的。我離開的時候,這兒是葫蘆溝,那兒是垃圾坑,還有那兒和那兒,到處碎磚爛瓦的,臭氣熏天,草比人高。哪想到這一切跟變戲法一樣,說變就變了呢!”
會“變”晚餐的老娘們兒
沙格寨村西北建有一家大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yè),名叫濮陽和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占地47畝,總投資2500萬元,2018年9月建成投產,年產白玉菇、蟹味菇2000噸,年產值4800萬元,年效益720萬元,是村里最大的企業(yè)。今年61歲的周志軒,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他和老伴被雙雙安排在這里務工,僅此一項每月收入4000多元,很快就摘掉了貧困帽子。他在包裝工序上,老伴在接種工序上。因為企業(yè)自動化水平高,勞動強度不大,老兩口都干成了各自工序上的行家里手,獨當一面?!案C囊了一輩子,”他說,“窮了一輩子,沒想到老了,倒中用起來了,手頭也寬裕起來了。夜兒黑家(地方方言:昨天晚上),老婆子回家后不去燒湯(地方方言:做晚飯)。我想年歲不饒人,到底是娘們兒家,不經累,她不燒我就燒吧??伤膊唤形覠?,劃拉著手機說:這就給你變出來。恁猜咋著,她話音還沒撂地下,一個騎摩托車的小伙子就送吃的喝的來了。這老娘們兒,竟本事大得會叫外賣了?!?/p>
周志軒說著笑起來,表示自己也得趕緊學點新本事,不能光叫老娘們兒一個人顯擺。他對著老伴打趣說:“哪天我也變個大戲法出來,非把你的老花鏡驚掉到地下不可!”(記者 劉文華 楊少軍 周源)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