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左右下飛機,距離晚飯尚有一段時間,導游帶我們去看"吳哥全景博物館"。一提什么"全景博物館"就想到國內比比皆是的博物館、展覽館中的所謂"全景博物館",昏暗的燈光、粗糙的泥塑、丑陋的繪畫布景,讓人昏昏欲睡。"朝鮮援建",僅這個標簽,就有理由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又是一處垃圾。
在博物館內游客聽朝鮮講解員講解吳哥微
但是,進門后的第一眼就徹底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改變了我對"全景畫"的認知,震撼得我目瞪口呆,如墜云里霧中。
博物館內的吳哥全景
這是真正的全景視野,透視感極強,遠望十里、八里外清晰可見,近處巨石、茅屋、人物觸手可及。畫面與前景的實物結合得天衣無縫,無論你怎么細看,也看不出二者是如何巧妙地過渡過來的。這是技術,更是藝術。更為震撼的還是藝術——1200平方面,360度的畫面林木蒼翠村煙裊裊,男耕女織,果滿枝頭,牛羊成群,雞鳴狗吠。這是高棉人的日常生活,我只能說其畫面的生動讓人如置其中;
第二大主題是戰(zhàn)爭——軍武嚴整、披堅執(zhí)銳、甲胄鮮亮,馬嘶人沸。面對外族的入侵,高棉人從不屈服,浴血保家。武士們橫掃千軍的無畏與孔武讓人熱血沸騰,男兒渾身的肌腱條條麻繩般凸起、巖石般堅硬、雕塑般棱角分明,如何不讓人熱血噴張!每一個人物,哪怕他在畫面上僅有雞蛋大小也絕不馬虎潦草,也照樣眉清目秀栩栩如生。
建設,這是吳哥窟的建設場面,一個用巨石搭積木一樣壘砌起來的藝術殿堂,大概是數(shù)以十萬計的高棉壯漢,或者是奴隸戰(zhàn)俘也未可知,在接近40度的高溫酷暑中揮汗如雨,夜以繼日不惜代價不計報酬,甚至獻出生命,只為一件事,那就是盡快將神殿建成,讓心中的神靈早日安享祭奠,也讓自己的心靈早日找到家園歸宿。
吳哥人生活的畫面
吳哥戰(zhàn)斗的畫面
吳哥建設過渡到生活畫面
吳哥戰(zhàn)斗場面
我認為,此畫的藝術水準遠超世界上任何畫作,無論是"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還是"田橫五百士""清明上河圖"都遠遠無法與之相比。"最后的晚餐"中有人物14人;"田橫五百士"中人物不足百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丁托列托的一幅《天堂》被認為是世界上表現(xiàn)人數(shù)最多的油畫,在這幅畫中共有700人之多;而中國畫清明上河圖遠超上述記錄,共有人物1643人,是中外畫史上表現(xiàn)人物最多的一幅曠世之作。但比起這幅"繁榮的吳哥時期"都只能俯首稱臣——"繁榮的吳哥時期"畫面上有超過4.5萬個人物,把整個高棉歷史的生活、建設、戰(zhàn)爭等場景濃縮在方寸之間,令人嘆為觀止。非但如此,這么多人物并不因太遠、太小而稍顯潦草應付,個個表情生動刻畫細膩入微。就連人物的肌肉都線條分明,絕不馬虎。
吳哥人在雕塑
吳哥人在搬運巨石
吳哥人的娛樂場景
西洋繪畫的技高一籌在于"真實",人物如同照片,比例關系、透視關系、光影關系無不如"親眼所見"。中國畫所長在于"刻畫",能生動表現(xiàn)人物的喜怒哀樂,內心世界。而比例關系、透視關系、光影關系則基本不在考慮之列,而將此二者完美結合者徐悲鴻為開先河第一人,他的"田橫五百士"即其代表作品。
生活畫面中有宗教人士
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雖然其全景畫內容分為戰(zhàn)爭、建設和生活三個部分,各部分之間并無邏輯關聯(lián),但僅從畫面看,三個場景卻融合得水乳交融天衣無縫。似乎所有的事件都發(fā)生在同一片藍天下的某一個瞬間。這種吞吐天下?lián)]灑自如的大氣不應當出自一群畫家之手,而更像大漢天子、盛唐帝王的胸襟氣度,運籌帷幄胸懷天下,舉重若輕決勝千里。"水乳交融"并非雜亂無章、凌亂不堪、一團亂麻,恰恰相反,畫面井然有序、錯落有致、有條不紊、層次井然。
如前所述,畫布上的景物十分生動,藍天白云,炊煙飛鳥,幾可亂真,在巨幅油畫面前還配有實景,但找不到畫面與實景的連接處,比如散亂的石塊,茅草棚,戰(zhàn)爭后遺棄的刀槍,甚至有的場景是一個臥倒的成人,身體在畫中,而腿在畫外,由畫面變成了實景、實物,兩者之間的變化過渡像是魔術師的戲法,可感可觸卻不可知,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其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的藝術的魅力讓每一個參觀者贊嘆不已。剛剛下飛機,我們一行中的大美女小趙妹妹就開始說,跑了4000多公里,就只看看這兒就值了,此言不虛,我有同感。
據(jù)了解,吳哥全景博物館是朝鮮萬壽臺藝術家們的援外項目,朝鮮召集了63位頂尖藝術家,對圓形畫幕進行了為期一年三個月的繪畫創(chuàng)作,說實話僅僅是速度也算驚人了,更不談60多位藝術家各自的風格、水平、理解、手法都迥異,但在一個畫面上卻如出一轍,絲毫沒有違和感、差異感和不協(xié)調感。
朝鮮與柬埔寨的友誼可以追溯到金日成與西哈努克的友好關系。當年西哈努克被篡位流浪他鄉(xiāng),除了在中國到處旅游,就是偶爾"訪問朝鮮",再無別處可去,因此西和金之間關系親密。據(jù)說,朝鮮以將"全景博物館"捐贈給柬埔寨為條件,獲得了10年的運營權,將賺取10年的入場費,關鍵是能掙外匯。
朝鮮何以有如此之大的藝術成就,有如此之多的頂尖藝術家?我想,一是,在朝鮮知識分子無求無欲,當官輪不上,發(fā)財無指望,唯一的發(fā)泄渠道就是孤影青燈發(fā)奮創(chuàng)作;其二、不研究歷史的人有所不知,朝鮮世代都有繪畫的傳統(tǒng),尤其是宮廷之中。朝鮮像中華一樣也書寫記載歷史,不同的是,中華之以文字記載,而朝鮮不但要以文字記載國家、宮廷所發(fā)生的大事,還要盡可能地用繪畫來記載歷史,這樣不僅更生動,也更詳細、具體,難以更改。正因為有這個傳統(tǒng),朝鮮歷朝歷代都有大畫師問世,其風范也必然影響民間。(圖片來源:跋山涉水之李苒)
新聞熱點